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养殖 >> 生态养殖技术 >> 龙圩区稻田养螺综合种养模式探讨
一、龙圩区稻田养螺综合种养业发展现状
1、地理位置
龙圩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地处浔、桂两江汇合处,与广东省相邻。地处北回归线,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1′~111°40′,北纬22°58′~24°1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1.2℃,年无霜期长达323天,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辖4个镇,70个行政村,面积982.9平方公里,林面积80.9万亩,辖区森林覆盖率达51.8%;耕地面积20.15万亩,水田面积15万亩,其中适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保水田约1.2万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发展稻田养螺综合种养产业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区内交通发达,内有重要洛湛铁路、南广铁路,G207国道和G65包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2、发展背景和政策扶持
砂糖桔原来是我区的主要农业产业,由于近年受黄龙病的影响,砂糖桔产业退化严重,土地荒废,收益低微,有些农户把水源丰富和水质较好的田地尝试改作池塘养殖田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目前田螺市场价格较稳定,田螺的产量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了充分发挥丢荒土地的最大经济效益,利用好接近广东市场的优势,区委、区政府决定把发展田螺养殖作为我区扶贫攻坚产业之一,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贫困户养殖田螺每亩奖励扶持资金1100元,列入养殖田螺示范合作社给予5万元扶持奖励。加大了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着重培育龙头企业,整合我区田螺养殖资源,打造特色田螺品牌产业,进一步拓展全国销售市场。力争“十三五”期末全区发展田螺特色养殖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田螺产量达10000吨以上,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
二、、田螺养殖产业养殖模式
1、产业养殖基本情况和养殖模式
我区通过宣传引导,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广田螺养殖。今年共举办了10期田螺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通过现场教学、参观、学习交流等方式培训了589人次。目前,田螺养殖面积已经由2015年的250亩发展到1100亩,增长3.4倍(其中新地195亩、龙圩305亩、广平426亩、大坡174亩)。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进行统一管理和销售。现有广平镇佰宝养殖农民合作社、广平镇兴业水产畜牧养殖合作社等5家田螺养殖合作社,带动农户263多户(其中贫困户74户),田螺养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和较好的经济收益。如广平镇佰宝养殖专业合作社120亩田螺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每亩产值达12000元以上。今年发展了螺、稻综合养种生态养殖5个示范基地、规模200亩。在田螺稳产提质的前提下,螺池(田)种植水稻亩产量可达200-800斤,每亩螺池(田)可增加附加值1000元左右。
经营模式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龙圩区现共有广平镇佰宝养殖农民合作社、广平镇兴业水产畜牧养殖合作社等5家养殖田螺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示范引领,市、区水产畜牧技术服务部门加强指导,带动农户规范养殖,做到管理规范化、技术标准化、销售市场化。
2、技术流程
(1)、养殖稻田的条件
用于养殖田螺的稻田要求无污染(最好是水源上游)、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清新(溶氧在5mg/L以上)、遇旱不干、遇涝不淹、土质肥沃,无冷侵、背风向阳、保水性能好、进排水方便的稻田作为养螺田,水源丰富的半山区,尤其是水库输水涵洞下游的稻田更适宜养田螺。池埂高和宽均在 1250px以上。
(2)、田螺种的放养
田螺放养时间3月底4月初。在插秧后7-15天,秧苗返青生长以后。放养密度应选择螺壳完整,无破裂,规格为30-50只/kg,每亩放养量掌握在100-250kg,同一稻田放养的规格应一致。
(3)、 日常田间管理
①根据稻螺需要,适时调节水深 :从插秧到水稻分蘖,要浅灌促进生根分蘖。水稻分蘖到孕穗开花期逐渐加深。 经常加注新水或适量加水以保持水质清新,特别是田螺的繁殖季节,更需保持田水流动。稻子收割后无遮荫阶段,要注意适当提高水位,加大进水量,防止水温过高。养殖水体是田螺生活的直接环境,要求水体水质较肥,浮游生物含量多、溶解氧含量在3.5mg/L以上,水深一般在lOcm左右,水温过高或过低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水深来加以调控。
②安全施用化肥与农药确保田螺安全 :施肥要根据稻苗生长情况,施以有机肥、复合肥,水稻专用肥、尿素等,因田中有田螺不能施用碳酸氢铵肥料。施农药时,宜选高效低毒农药,按农药说明书选择对田螺没有影响的农药。为了防止农药过多落入水中影响田螺生长,应该讲究施药方法,当施粉剂农药时,宜于早晨稻叶露水未干时进行,药粉撒在稻叶面上。而使用水剂农药时,应待稻叶露水干后喷施。
③根据田螺生长情况适当补充肥料: 田螺杂食性,其饵料主要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底栖硅藻和苔藓等天然饵料。沤制堆肥方法:草,粪肥、生石灰层层相问隔地堆积起来,然后密封,待充分腐熟后使用,每亩可施150-250kg。加强田间管理早晚各巡视1次,检查田埂有无漏水、缺水,防止出现稻田缺水或田螺逃逸。
④病害预防:生产中,田螺除缺钙软厣螺壳生长不良和蚂蝗病危害以外,一般无其它疾病,经常向稻田中泼洒生石灰水,可以消除缺钙症;发现蚂蝗则用浸过猪血的草把诱捕, 有良好的效果。田螺的敌害生物主要有鸭、水鸟和老鼠,尤其是要防止鸭进入稻田中。另外,养殖田螺的稻田不宜放养青、鲤、罗非鱼、鲫等鱼类,它们也摄食田螺。
⑤捕捞上市:成螺一般体重达15~16克,大个的20克,即可起捕上市。捕捞方法可采用干池捕捞,捕捞时,要选择个体大的田螺作为亲螺培育,为翌年繁殖仔螺作准备。采用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
三、田螺养殖产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田螺养殖当年投产,当年产出成螺,周期为4个月,每年每亩可产800—100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格12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达9600-12000元以上,扣除投入成本约4100元/亩(螺种100公斤×16元/公斤1600元、建池塘1000元、饵料500元,人工1000元),每亩年利润收入5500-7900元以上。如果通过螺、稻综合养种新模式,可在田螺稳产提质的前提下,螺池种植水稻亩产量可达500-800斤,每亩螺池扣除成本后可增产附加值1000元左右。我区的田螺养殖业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和较好的经济收益,已经带领了7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增收效果明显,每亩纯收入在5500以上。
为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助推龙圩区精准扶贫和脱贫目标。我区大力推广稻田养螺综合种养生态养殖模式,努力提升螺池养种综合效益。计划通过建设示范基地探索总结出适合龙圩区实际的稻田养螺综合种养新模式,引领带动全区螺、稻综合种养面积达400亩以上。在田螺稳产提质的前提下,螺池种植水稻亩产量可达500-800斤,每亩螺池(田)可增加附加值1000元左右。
2、生态效益显著
田螺池种植水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挖掘生产潜力,提高产出率,增加效益。既不降低田螺产量,又能增加稻谷产量,提高田螺池的附加值,其养殖模式可以在山区农村推广应用。田螺池种植水稻,不增加劳动强度、成本低,田螺生长较快,效益好。田螺池除了减少了药物的使用外,可利用水稻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增施农家肥,少施化肥,也改变了田螺池肥力结构,减少了污染,田螺的排泄物又为稻子提供肥料,相互促进,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常规稻田耕作,是农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田螺池种植水稻是把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影响田螺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水田综合效益的好举措,田螺池种植水稻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管理方便等特点。
养殖户可采取螺、稻、鸡综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利用回收田螺壳打粉添加作饲料喂鸡,并利用鸡粪发酵后用作螺池基肥,增加池水中的腐植质,培养更多的水中浮生物,为田螺提供更充足的食物,加快田螺的生长,提高田螺的产量。同时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肥料,这是很好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切合我区扶贫产业发展。也解决了农民不愿种粮、谁来种粮、怎样种粮的问题,增加了农民增收渠道。
龙圩区水产畜牧兽医局 潘培敏